缅怀先烈志,共铸中华魂
尊敬的老师、同学们:
我是来自高一2班的蔡可滢,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《缅怀先烈志,共铸中华魂》。
今天,我们站在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时代门槛上,依然需要追问一个根本命题:1840年以来,中国为什么能在外敌入侵与文明裂变中实现凤凰涅槃?答案或许就藏在两组数字的对比中——据中央档案馆统计,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留下遗书的烈士平均年龄仅28.3岁,而2023年《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》显示,北斗导航系统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1岁,空间站“天和”核心舱设计团队平均年龄34岁。这两组穿越百年的青春数据,共同诠释着一个真理:英烈精神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,而是流动的文明基因。
当林则徐虎门销烟时,他销毁的不仅是237万斤鸦片,更是“天朝上国”的认知茧房;谭嗣同“我自横刀向天笑”的绝笔,斩断的是封建士大夫的奴性枷锁。这种精神觉醒在当代依然激荡:黄文秀放弃北京工作返乡扶贫,在暴雨夜留下的最后微信是“必须立刻回村防汛”;王继才夫妇守护开山岛32年,日志里238本海防记录与368面升起的国旗,丈量着新时代的忠诚维度。从戊戌变法到脱贫攻坚,变的是使命,不变的是担当,这正是文明基因的显性表达。
有人质疑:在无人机作战的时代,黄继光堵枪眼的精神是否过时?但看今日南海,工程师用3D打印技术36小时建成永暑礁监测站,这不正是“人在阵地在”的科技投射?当孟晚舟被无理拘押1028天仍拒不认罪,她延续的是方志敏狱中写作《可爱的中国》时的逻辑:有些底线必须用生命守护。据统计,近五年归国留学人才突破287万人,他们在芯片研发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突破,本质上仍是钱学森“外国人能搞的,中国人也能搞”精神的当代表达。
《觉醒年代》编剧团队考证发现,中共一大代表书写文件所用墨水,与北大红楼现存陈独秀手稿成分完全一致。这种跨越时空的“物质同构”,恰似今天我们手机里跳动的数据流与李大钊《青春》手稿的共鸣。当00后戍边战士陈祥榕写下“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”,当95后科学家曹原四破石墨烯超导难题,他们都在完成同一项使命:用当代语法重写精神密码。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高校红色社团新增注册成员同比上升43%,这昭示着青年群体正在主动参与文明基因的编辑工程。
老师们,同学们,站在文明的坐标系上,我们终将理解: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37.94米高度,不仅是物理尺度,更是精神海拔;南湖红船与神舟飞船的世纪对话,不仅是技术飞跃,更是信仰的升维。让我们以理性之光照亮信仰之路,用创新思维激活传统基因,这才是对英烈精神最深沉的告慰,对“中国魂”最有力的铸造!
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