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效学习,专注课堂

尊敬的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    大家好!我是高二(1)班的朱镜溢,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《高效学习、专注课堂》。
  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:上课铃响了,我们人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,但思绪可能已经飘到了昨晚那场精彩的球赛,或者正在盘算着午饭吃什么。一节课下来,笔记本上没几个字,老师讲了什么,好像听进去了,又好像什么都没留下。然后晚自习面对一堆作业,抓耳挠腮,效率极低。我相信,这是很多人的常态。今天,我想和大家一同思考的就是如何打破这个怪圈?真正做到“高效学习,专注课堂”。
    首先,我想说,课堂的45分钟,是任何补习班都无法替代的黄金时间。我们常常有个误区,觉得“课上没听懂没关系,反正回家可以自己看,或者找补习老师”。但这其实并不划算。老师在课堂上讲的,是经过精心备课的精华,是知识的“骨架”和“脉络”。我们自己课后钻研,可能花了两个小时,才能摸到老师课堂上20分钟就讲透的重点。这浪费的,不仅仅是一个半小时,更是我们休息、发展兴趣爱好、甚至单纯发个呆的宝贵时间。所以,高效学习的根本,首先在向课堂要效率。那么,如何才能“锁住”我们的注意力,专心投入这45分钟呢?有几个非常有用的小方法,大家不妨试试:
    第一,课前“预热”,带着问题进课堂。
    预习不是要把所有内容都学一遍,预习的核心是“扫描”和“提问”。花十分钟快速浏览一下今天要讲的内容,找出那些看不太懂、觉得难的地方,用笔做个记号。这样,上课时我们就像带着“寻宝图”,在学习思考。当老师讲到这个难点时,我们的神经会立刻绷紧,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。这种“恍然大悟”的感觉,特别有成就感!
    第二,课上“动手”,让思维跟着笔尖走。
   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但记笔记不是当“速记员”,把老师说的每句话都抄下来。我们要学会“主动地”记笔记。比如,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重点和难点;用简单的符号、图表来代替大段文字;在笔记本的留白处,记下自己瞬间的思考和疑问。当我们的手在动,我们的大脑就很难“开小差”。这个过程,本身就是一次高效的知识加工。
    第三,敢于“出声”,让课堂成为思维的操场。
    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,而是我们所有人的思维碰撞。不要害怕回答错误,也不要觉得提问很丢人。勇敢地举手,说出你的想法,提出你的疑问。当你参与进去,你会发现时间过得特别快,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刻得多。被老师点到一个问题,比你课后默念十遍记得都牢。
    同学们,高效学习不是为了成为“卷王”,而是为了让我们学得更轻松,更有成就感。当我们能牢牢抓住课堂,我们就为自己赢得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,可以去打球、看书、听音乐,或者单纯地和朋友聊聊天。这是一种良性循环:课堂效率越高,课后负担越轻,学习变得越有趣,我们整个人也会更加自信和阳光。
    最后,我想说,专注是一种可以锻炼的能力。也许一开始我们会很难受,总想摸摸橡皮,看看窗外。但没关系,从坚持一节课开始,从今天认真预习下一科开始。让我们一起,从此刻开始,放下杂念,挺直腰板,用我们的眼神和思维,紧紧跟随老师的步伐。让我们把每一堂课,都变成一次高效的“充电”,让我们的高中生活,因为高效和专注而变得更加从容和精彩!
   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!